治臭氧污染聯防聯控做區域性規劃
發布時間:2023-12-22 瀏覽:6次
文章來源:
對于很多人來說,提到臭氧想到的就是地球上空臭氧漏洞,抵擋太陽輻射的屏障,或者是水處理行業以及廢氣處理行業中很受市場歡迎的臭氧消毒設備。那么,人們對于臭氧污染又了解多少呢?
一面在保護,一面在防治,臭氧的“兩幅面孔”帶來的是完全不同的影響。一般而言,臭氧污染是由人為活動產生的氮氧化合物以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發生光化學反應而產生的二次污染類型。
在強太陽光輻射下,臭氧污染往往更嚴重,這也是為什么,夏季各大城市要積極部署臭氧防治措施。由于臭氧污染來源于二次反應,其反應物質又多源自機動車廢氣、工業廢氣等,種類繁多、成因復雜,所以是全**污染治理的難題。
我國近年來也有不少城市出現臭氧污染超越PM2.5成為首要污染物的現象,因此對臭氧污染的防治頗為重視。總的來說,臭氧污染防治需要在其來源和成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也需要有系統性規劃。
強化人們對臭氧污染的認知是必要的,對于臭氧污染會造成的生態威脅和健康威脅都要有更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強化臭氧污染防治的意識,或主動減排,或監督污染企業,或加大自身防護。
同時,從源頭阻止二次反應生成是目前*有效的一種防治臭氧污染的方式。法國巴黎在夏季高溫*盛的幾天就曾采取過嚴格的交通管制措施,機動車環保標簽等級4和5,沒有貼環保標簽的汽車都不允許上路。
不論從哪個方面看,這種交通管制都相當嚴格了,而我國的錯峰生產、燃油車限行其實也有類似的作用。現在,交通要道揚塵監測,大力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進行“散亂污”企業排查,加強工業廢氣排放自檢測和常規監管等工作都在層層落實中。
另一方面,臭氧防治需要多管齊下,因地制宜。對移動排放源更偏重一些,還是對工業排放區監管更嚴格一些,對于產業結構、經濟條件、交通體系、能源利用比等方面存在差異性的城市來說沒有一致的模板。
**相同的是,“重拳”出擊保藍天。對癥下藥是上策,聯防聯控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證**工作,從信息平臺的資訊共享,到多部門的聯合督查,到區域治理的聯合統一,到對整改的層層問責等等,環環相扣。
瑞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博士迪特·施韋拉就曾表示,歐盟在VOCs排放的控制上有很多的可借鑒之處。而治理臭氧污染需要建立監測和數據共享機制,做好臭氧污染預警,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結合,來解決這個區域性問題。